最後更新日期:2025年09月30日
小孩一歲半的時候,我經由家人介紹去到台中的中醫診所調體質,等診的時候,發現診所書架上的書籍我都很感興趣,其中一本「百病起於寒」我不但在接連幾次的候診時間看完,自己還買了一本回家。
由於過去我的醫療取向偏向中醫,整個懷孕時期幾乎不吃生冷食物,從小經痛的我,果然產後如大人所說,經痛在生完孩子就好了。我記得自己一直到小孩兩歲半,都保持不吃生冷食物的習慣,基本上不吃水果。
另外,我還在飛機上工作的後面幾年,時常在航程中鼻子過敏、鼻水流個不停,當時我因為一直有閱讀習慣,知道自己因為工作的關係,身體累積了許多寒氣,於是也採取幾個方式在幫助自己排除寒氣(因為一邊送餐一邊流鼻水,真的非常痛苦啊),其中一個方法,就是多層襪排寒。
什麼是多層襪排寒?
根據「百病起於寒」這本書,身體所累積的寒氣是萬病之源,而保持下半身保暖來幫助排除寒氣,是重要且日常就可以做的方法。
我其實從小就有吃補的習慣,經期時我媽一定幫我準備四物湯、中將湯,咳嗽有四神湯,聯考前吃過豬腦,冬令進補也絕對少不了。但是為什麼吃了那麼多補,卻還是沒改善經痛,或是各種過敏症狀呢?
另外,小學時我也有氣喘,我爸帶我找遍各種派別的醫生治療氣喘,甚至還曾經全家北上到台北,就為了帶我去就診,但是,百思不解的是,我國中開始住校以後,除了呼吸聲比較大外, 就不再出現氣喘症狀。
因為我從小吃補也吃藥,身體還是有各種慢性發炎症狀,所以我一看到「百病起於寒」說到保持下半身保暖,比吃藥或吃補還要有用,就立刻相信了作者的說法,並且開始行動。
方法很簡單,就是時常泡腳,另外,就是雙腳套上天然材質的襪子如:蠶絲、純棉、羊毛襪等保暖,重點是:要穿很多層!!
我記得自己為了要按照書上所說的「第一層要穿蠶絲襪」才能促進排毒,每次飛到日本就會去襪子專門店帶幾雙純蠶絲襪回來,一雙折合台幣好幾百塊,捧在手上有種神聖的感覺…

排寒半身浴
當時我為了要促進排寒,除了練習穿多層襪之外,還要時常做半身浴,不巧我租屋的浴室沒有配置浴缸,我用了一種非常克難的方式做半身浴,現在要說出來還覺得有點糗…..
就是去買超大的整理箱來泡澡,整理箱的蓋子還可以幫助熱水保溫,那個畫面說有多好笑就多好笑吧~~~(當時年紀小不懂事,現在回想起來,不知道吸收了多少塑化劑)
用整理箱泡澡的方式千萬不要學,畢竟整理箱的材質不耐高溫,我到底是在排寒還在吸收毒素都還不知道呢!
如果家裡真的沒有浴缸,可以用泡腳的方式代替,泡腳桶或足浴袋就比較好處理了吧?
前幾年我雙腳的乾癬嚴重,也有看到資料說可以用硫酸鎂泡腳,結果可能比例抓得不對,硫酸鎂放太多的結果,整個乾癬的患處紅腫到不行,之後好長一段時間都不敢再這麼做了。
如果你也想在做半身浴的時候使用硫酸鎂,一定要記得注意一下比例。
我在皮膚狀況不錯時,用了少量的硫酸鎂跟女兒一起泡澡,真的有達到睡前放鬆的效果,而且硫酸鎂的成本很低,每天泡澡也不太會心疼。
「下半身保暖法」跟 「核心保暖法」
「百病起於寒」書中所強調的「下半身保暖法」,跟我之前跟著戶外夥伴去登山時,嚮導所說的「核心保暖法」不太ㄧ樣。
在我住的鄉下,冬天也常看到鄰居的老人家,身上套了好幾層的外套,下半身卻只有一件長褲,與上半身比起來,相對顯得單薄的穿法,其實就是核心保暖法,但通常老人家這樣穿了,還是不斷會說:好冷、好冷!
由於小時候我也是被大人教導這樣(核心保暖法)穿著,卻始終沒有改善冬天雙腳冰涼的問題,看到「下半身保暖」「頭涼腳暖」的概念後,立刻就想來嚐試一下。
前面提到的「多層襪穿法」、「第一層穿蠶絲襪」,我自己都有實踐過,只不過就如作者所說,第一層襪尤其是蠶絲的材質,真的很容易因為流汗、感覺潮濕悶熱,而受不了想要脫掉(作者是說,只要潮濕就要立刻換上乾燥的蠶絲襪),所以我並沒有實踐很久的時間….
但是,多年後當我雙腳的乾癬開始從腳背以極快的速度,長到雙腳膝蓋後,聯想起「頭涼腳暖」的概念,再度回想到以前在飛機上工作總是穿著短裙絲襪,長程飛行時我們所待的機上廚房冷到不行,當時小腿一定累積了相當多的寒氣,
加上之後我曾經不注意造成自己左腳蹠骨骨折,這個位置也是乾癬最初發作的部位,當我試圖拼湊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身體狀況時,不禁認同起「百病起於寒」書中所說的道理。
為了排寒穿多層襪,還穿大一號的鞋子
疫情後有一段時間我恢復瑜珈練習,到了社區的活動中心,跟著老師練習艾揚格瑜珈,有一次因為下課待了比較長的時間跟老師聊天,發現老師一雙一雙的套起多層襪子,才知道瑜珈老師也實踐多層襪排寒很長的時間。
不知道你有沒有穿過兩層襪子、再穿鞋的經驗?平常我們挑選鞋子,都是以穿上單層襪子的腳去測試尺寸,所以只要穿了兩層襪子,通常鞋子就會感覺有點緊、但是還可以穿著走路的程度。
有在做多層襪排寒的人有可能會穿到六層、十層襪,也因此他們必須為此買大一號的鞋子來穿。
結果,我在跟瑜珈老師聊他如何實踐多層襪排寒的時候,真的看到他穿了一雙比平常尺寸還要大的運動涼鞋!
老師很開心自己找到這雙運動涼鞋,讓他可以在穿多層襪的同時,還能保持行動的敏捷。
冬天蓋負離子毛毯睡覺,從入睡到天亮雙腳暖呼呼
寫到這邊跳tone提一下,我自己因為長時間都以「核心保暖」的穿著方式來過冬,有記憶以來雙腳在冬天都是冰冷的,連登山入睡時,腳上套著羽絨襪也照樣雙腳冰冷到天亮。
結果在2023年跨到2024年的冬天,驚訝的發現:我的雙腳竟然從入睡到天亮都是暖的!
以往總有半夜被腳冷醒的經驗,或是有時候冷到睡不著還要不斷用雙手搓熱腳底的湧泉穴(或用吹風機吹『請注意距離及溫度,以免燙傷』),但是過不久雙腳的溫度還是會流失掉….
在我將寢具全部換成妮美龍寢具(墊被、毛毯、枕套)、全身上下的衣著也都換成妮美龍衣服(內睡衣、襪子)後,竟然意外收穫一個「暖冬」。
為什麼曾經嘗試中藥、多層襪排寒、艾灸、泡腳、泡澡——-這麼多搞剛花時間的做法——-都沒法徹底改善的雙腳冰冷問題,這麼簡單就做到了呢?
說真的我非常驚訝啊!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想要排寒保暖也不例外
為什麼簡單把衣服寢具都換成妮美龍衣服寢具,就讓我冬天睡覺時不再雙腳冰冷,暖到天亮?
說真的要歸功到妮芙露公司這根妮美龍纖維的特性。妮美龍纖維在日本採用精密技術設計。纖維能夠保持體溫,使人體感受溫暖不吸濕特性,以保持舒適乾爽。
當纖維與肌膚接觸時,會產生負靜電和負離子。與一般相似產品是透過添加物來產生負離子(會經過洗滌而減少負離子量)大不相同。
不知道你有沒有冬天為了保暖而穿上大量衣服,一段時間後因為過熱流汗而必須穿穿脫脫的經驗?
其實流汗了又脫掉保暖衣物,下一刻又吹到寒風,比還沒流汗時穿得不夠多還要容易受寒!(因為毛細孔都打開了….)
睡覺時如果蓋上保暖或是會發熱材質的被子,一段時間後過熱流汗後把被子踢掉,結果睡著後反而更容易受寒而醒過來。
一整個晚上睡睡醒醒,除了睡眠品質大打折扣以外,身上的體溫也是高高低低,本就不易保暖的雙腳,又要如何在寒冬夜裡保持溫暖呢?
相反的,如果身上穿著蓋著妮美隆纖維製成的衣服被子,因為纖維的特性讓身體不會忽冷忽熱,可以提高睡眠的品質,我覺得自己就是因為這樣,才能換到雙腳暖呼呼的冬天。
妮芙露公司的妮美龍纖維,除了可以經由與皮膚及空氣摩擦產生負離子,還有因為纖維本身的特性,具備:
- 絕佳的保溫力:保溫力高過棉質及羊毛

- 清爽的觸感:從汗溼到恢復乾爽的時間,只有棉質衣服的四分之一

- 超強的負靜電、負離子:妮美龍透過與肌膚或其他纖維之摩擦,能產生負靜電•負離子。


- 極佳的阻燃性:妮美龍是一種阻燃材料,能有效阻隔火的蔓延。妮美龍床單和毛毯得到日本防炎協會肯定為阻燃產品。

了解這根纖維的特性後,如果想要做多層襪排寒,是不是就不用像我過去ㄧ樣,因為其他材質的襪子太容易濕掉、要一直穿穿脫脫襪子很麻煩,索性就放棄嘗試多層襪排寒了呢?
多層襪排寒,妮美龍襪是好選擇!
說真的,雖然「百病起於寒」書中提到要「頭涼腳暖」,但如果無法做得很徹底,只靠穿襪子就要讓雙腳溫暖起來,我試過了…..效果是有限的。
2023跨到2024年的冬天,我個人能在睡覺裡雙腳保持暖呼呼,是因為身上穿著有絕佳保溫力的衣服襪子、身上蓋著同樣材質的被子跟毯子,他們的保溫力都超過以前我蓋過的羊毛被、羊毛襪。
體感上溫度的變化、舒適度,我很清楚自己的睡眠品質提高很多(熟睡)。
以我身上帶有僵直性脊髓炎、紅斑性狼瘡、乾癬等基因來說,你應該知道好的睡眠品質,對於這些潛在的免疫性問題,有多麼重要….
排寒保暖,妮美龍襪推薦
居家襪

這雙裏層有 90% 妮美龍纖維的居家襪,是我最早開始穿的妮美龍襪,記得當時一個雨天我穿著它及雨鞋在台北行走,後來還去朋友那裡霧眉,脫掉雨鞋後驚訝的發現:襪子還是乾的!
當時我忍不住拉著朋友的手來摸我的襪子,因為以往我穿雨鞋時,襪子總是很快就悶熱潮濕,讓我的雙腳感覺不適、很想脫掉雨鞋,這次卻沒有,所以脫掉雨鞋後,我的腳也不會因為濕冷溫差、最後變成冰棍腳。
乾爽襪

會選擇這雙乾爽襪,一開始是因為「顏色」(哈),因為我女兒很愛粉紅色,我發現孩子冬天穿的棉襪,常常脫下來後濕濕冷冷的,為了鼓勵他嘗試不同材質的襪子,又買了粉紅色的妮美龍乾爽襪給他。
果不其然,他毫不抗拒就穿上「沒有卡通圖案」的襪子,去學校上課一整天,回來後跟我說:媽媽襪子都沒有濕掉耶~
在寫文章的當下,我自己也是穿著這雙乾爽襪,我能感覺皮膚跟襪子中間好像有一層薄膜,讓我的腳在襪子的包覆下感覺「很鬆」,或是台語「桑桑」的感覺~~
如果你有機會穿上妮芙露公司出品的長袖內衣,你也會感覺好像穿上「第二層皮膚」,讓你睡覺的時候皮膚不會冰冰涼涼的,卻又同時可以呼吸的感覺,我家人說冬天只穿上這件長袖內衣,就可以在睡覺時把雙手放在被子的外面,不覺得冷,同時可以一覺到天亮。

如果你要排寒,需要多層次穿襪子,前面提到的輕薄舒適又透氣的乾爽襪,將會是你的好選擇!
五趾襪

這雙五趾襪,因為妮美龍纖維含量較低,一開始我真的沒有看上眼…. 後來因為看到夥伴們推薦有拇指外翻情形的家人穿五趾襪,我本著實驗精神,也買了五趾襪來穿。
記得我自己在穿「百病起於寒」的作者推薦的蠶絲五趾襪 的過程中,時常因為蠶絲纖維容易滑動、吸濕感覺困擾,沒辦法穿很久,所以對於五趾襪真的沒什麼好感…
但是妮芙露公司的五趾襪,除了相較於蠶絲五趾襪感覺有包覆性以外,腳趾頭不會在襪子裡面滑動,也因為透氣的材質,讓穿在鞋子裡的雙腳很有支持感。
如果現在我需要外出走很長的路,我會立刻在我的襪堆中尋找五趾襪來穿,我喜歡雙腳被五趾襪支持、讓我走得很安心安定的感覺。
想要做多層襪排寒的你,也可以試試將負離子五趾襪穿在最內層,去感覺當天外出走動時,是不是有我描述的感受~
各式加強護具
除了上述的幾種妮美龍襪,自從我聽從夥伴的建議,開始戴上護腕之後,才發現這麼小小的地方保暖做好,體感上也差很多!
尤其冬天的外套如果袖口太大風會灌進來,只要手腕的地方被包起來,就不會有涼涼不舒服的感覺。
比較了解經絡的朋友,也跟我說過,因為手腕上有心經、肺經經過,也有許多重要的穴位,在這些穴位上保暖以及戴上妮美龍護腕,真的是一兼二顧~(不會因為長時間佩戴而悶熱,「戴得住」是我選擇的重點)
另外,妮芙露公司出品的肘膝護具,因為特別有彈性,一雙護具可以使用在手肘、也可以使用在膝蓋,睡覺時使用也不會太緊導致血液不循環、睡不好。

過年時我送給長輩一雙肘膝護具,長輩拿來套小腿覺得非常舒適。
我自己則是曾經把肘膝護具套在前手臂上當作袖子(順便包覆手腕)、以及把肘膝護具拉到腳踝處變成加強版的襪套,保暖有彈性又透氣,想要排寒就可以用肘膝護具當作加強版的襪套來使用。
對了,你有注意到圖片中的狗狗對吧?這是我嬸嬸家的狗狗瑞奇,牠也穿妮美龍衣服、戴著妮美龍脖圍,這跟纖維的舒適,連毛孩也感受得到!

排寒過程中的好轉反應
「百病起於寒」這本書中提到「瞑眩反應」,指得是一種體質改變或排出毒素後的好轉反應,常會出現各種疑似副作用的現象(如倦怠、 嘔吐或頭痛),但是瞑眩反應消失後,身體將變健康、疾病也會好轉。
(請諮詢醫生,不能將所有不適反應都歸於瞑眩反應,以免誤判、危害健康)
我個人因為有做過醫療靈媒飲食、純肉飲食的經驗,我發現在飲食調整的過程中,如果是排毒反應/好轉反應,有狀況的皮膚部位可能會更加紅腫、但不會擴散。
如果在飲食調整過程中,有狀況的皮膚反而蔓延開來、面積變得更大,那就是加速了發炎反應,代表這個飲食調整方向錯了,或是對其中的成分過敏,我就是這樣發現自己對蕃茄過敏的。
不論是做飲食調整、或是在幫自己排寒,當你身體出現狀況時,不應該盲目地把所有的症狀都當成是好轉反應,只要狀況不對,你隨時可以喊停、調整、或是尋求其他更適合自己的方法。
排寒與生理期
提到排寒「排除寒氣」,我個人從小到大生理期的經痛,在不同階段有些變化,提供給大家參考,沒有對與不對,只有我自己經歷過的現象~
文章最開頭我有說,從小我就是經痛體質,長輩都會說:生完小孩就會好了。我個人是在懷孕前、生產後都完全不吃生冷的食物,包括水果,所以真的「生完孩子就不經痛了」。
但在我雙腳長乾癬,到中醫西醫就診都沒有什麼起色,改以醫療靈媒飲食的方式做日常保養,每天都喝500cc以上的西洋芹汁,大量吃蔬菜水果,(我記得中醫聽到都搖頭)。
結果,不只是我,連同我弟妹、弟媳,在進行一陣子醫療靈媒飲食、喝了大量西洋芹汁、吃蔬菜水果後,我們都無感來月經,褲子濕了才知道….
後來,因為內褲都換成妮美龍材質,因為纖維的特殊性,讓我整天婦科都能保持乾爽,有時候連月經來了都不知道,變成有趣的小困擾。
我的經驗讓我領悟到,所有事物,不要相信、也不要不相信,最重要的是,自己去體驗、去經驗,因為每個人的身體、感覺,都是獨一無二的。
排寒與情緒
剛剛提到生理期,如果生理期時會經痛或是婦科悶熱不適、進而影響情緒,是非常可以理解的。
如果生理期來就跟平常沒兩樣、頂多比較想睡覺,自然對於生理期不會有什麼負面的心情,更能把握這樣的機會好好休息,而不是「被迫休息」。
不管經痛是不是因為子宮累積了寒氣造成,只要不經痛,姊姊妹妹們也能高興起來。
雖然天氣多變化,如果簡單創造出讓身體不會忽冷忽熱、潮濕阿雜的外在環境,對情緒平穩當然也有幫助。
充足的睡眠更是想要提升免疫力不可獲缺的條件,想要透過穿多層襪的方式排寒又不希望過程太難以忍受,只要換個寢具、襪子的材質就能提升舒適性,何樂而不為。
因為「目的是健康,改變信念飲食生活習慣是手段」,我覺得自己勇於嘗試、勇於改變,真的讓身心都越來越健康,不小心失衡,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手足無措了。
總結:
會推薦妮美龍襪給有興趣做「多層襪排寒」的朋友,是因為我個人曾經實際做過多層襪排寒,後來卻因為對蠶絲襪不適應、沒毅力不了了之。
最近穿了各種形式的妮美龍襪後,突然想到這些透氣乾爽、又能保暖(保暖度是羊毛的三倍)的襪子,說不定更能支持想要做排寒的朋友們,堅持到底。
那就祝福我們,越來越喜悅、越來越健康。
.
.
